采矿与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学科专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、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专业,行业和社会对专业的实践要求和行业应用性高,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大量的实验室教学设备开展实践教学,建立起"实验类型、实验层次、教学途径、辅助方法、考核方式、效果评价"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,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提高学生就业能力,体现我校采矿与安全为龙头专业的行业特色。
实验教学中心以采矿、安全、地质、测绘等专业的实验室为依托,确立起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格局。根据教学载体和侧重点的不同,将实验教学体系划分为课程实践教学、创新实践教学、项目实践教学、行业实践教学、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层次递进和整合的实验教学体系,通过动态的、综合的培养,保证专业人才的行业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。
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保障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不同的专业和特点,把实验教学体系分为采矿工程、安全工程、地测工程三个专业,同时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,加强实验室配套建设,建设工业工程实验室、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、充填采矿实验室、矿山压力实验室、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、矿山安全工程实验室、热力与流体实验室、安全管理实验室、职业卫生及人机实验室、消防与安防工程实验室、矿井通风与安全实验室、地质基础综合实验室、煤田地质综合实验室、水文地质综合实验室、工程地质综合实验室、测绘综合实验室、矿山土地复垦综合实验室、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分中心,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,优化配置,按功能和专业方向设置实验室,使得每个实验分室具备承担不同专业、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,逐步推进开放管理制度,更好地为安全工程、采矿工程、地测工程多个专业教学方向服务。按照"以学生为本,因材施教"的原则,积极引入科研成果,建立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模块化、层次化"的实验教学新体系(如图2-1),增加和拓展具有工程应用和学科前沿背景的实验项目,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。
① 基础性实验体系
基础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,是必修实验。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课程附属实验和独立设课两种方式。实验内容深度上主要考虑增加对基本知识、基本概念的理解,实验内容的广度上主要考虑增强对知识的综合应用。因此在传统的基础性实验目的——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,重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,以增强学生运用课程综合知识的能力,并对其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,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② 综合设计性实验体系
综合设计性实验涉及煤矿开采学、矿山压力及其控制、矿井通风与安全、采矿CAD、矿山安全工程、空气调节、消防工程学A、通风工程学、安全监测监控、流体力学及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、矿井地质学、构造地质学、普通测量学、遥感原理与应用、土地复垦学、物探软件开发等主干课程。通过这一层次实验,让学生面对简单实际工程问题,完成系统设计、制作、调试、测试和数据处理,完成设计报告与技术资料归档的完整过程,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③ 创新性实验体系
创新性实验主要面向品学兼优,学有余力,善于独立思考,对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有浓厚情趣的在校本科生。根据2011版培养计划,所有在校大学生都需要参加创新性是研究,实现创新性实验全覆盖的目标。中心负责组织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,对参加科技制作、小发明和各类竞赛(北京市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)以及地质技能竞赛的学生进行培训,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环境和条件。
将过去单一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过渡为综合性、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,让学生广泛参与,自主选择课题,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选择实践、实验、实训项目的空间,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、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,推进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。
2)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
中心负责以下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:采矿概论、煤矿开采学、矿山压力及其控制、地下工程、露天与金属矿床开采、能源开发与利用、矿井通风与安全、采矿CAD、地质基础与采矿工程、矿业工程、采矿新技术、特殊开采、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、采矿工程科研训练、安全心理学、职业卫生、矿山安全、燃烧学、人机工程学、矿井通风学、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、流体力学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、工业防尘、安全管理、消防工程学、通风工程学、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、安全监测监控等、地球科学概论、矿物学(含晶体光学)、岩石学、地层古生物学、构造地质学、水文地质学、煤田地质学、地球物理学概论、岩土钻掘工程学、环境地质学、环境工程物探、地震地层学、矿井地质学、矿产地质勘查与评价、地球物理勘探仪器。